跳到主要內容

學校名稱: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學校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龍光里南海路56

連絡電話:(02)23034381

學校網址: https://www2.ck.tp.edu.tw/

建國中學簡史

  臺灣的現代教育,肇始於日本1895 年統治臺灣之後。本校前身臺北州立臺北第一中學校,是由創校於1898 年的「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四附屬學校」之尋常中學科改制,1907 年於今南海路現址籌建新校區,隔年4 月遷入。學生以日籍子弟為主,到1940 年代,學生總數大約千人,臺籍生仍不超過3%。

  日治時期教育目標強調均衡發展,學科知識的學習之外,特重品德及體育活動。優良校風傳統,即奠基於豐富的學校課程與嚴格的生活要求。

  1925 年起, 配合總督府政策,中等以上學校均配屬現役將校為「教練」,實施軍事訓練。之後隨著戰爭氛圍日濃,1936 年3 月總督府下令將中等學校制服改為「國防色」,4 月1 日起入學新生開始穿著這種卡其制服。本校現今校服可溯源於此。

image

▲ 日治時期臺北州立臺北第一中學校

  1945 年戰後, 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原有臺北一中、三中、四中之臺籍學生合併一校上課,並於12 月6 日舉行隆重開學典禮,是日乃成為校慶紀念日。隔年初,教育部定名為「臺灣省立建國中學」。1955 年,由大陸來臺男女學生200 餘人考入本校,男女同校現象持續8 年。1967 年,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本校改隸臺北市,遂改名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1969 年,日間部77 班、夜間部30 班、補校28 班,學生總人數超過7500 人,成為臺灣規模最大的高中。

  光復後,本校德智體群四育並重,上課不分主、副科,精進學習。1960 年代,由學生主導成立、朝氣蓬勃的社團活動已蔚為風氣,班聯會及建中青年社更是當年指標,引領各校風潮。本校辦學尊重學生,謹慎維繫民主開放但明辨是非的教育風格,培養學生允文允武、自尊自律的風範。

  追思前賢,策勵未來,「為樑為棟,同支大廈」,正是緬懷校史的初衷。

image

▲ 1959 年建中圖書館

image

▲ 2018 年建中樂閱館

 1898年 ~ 1945年
■ 搬遷校址

  本校原設於文廟東, 即今日中央氣象局、北一女中一帶。因學生人數眾多, 校地不敷使用, 遂於1908 年4 月遷移至現址。當時取得校地約3500 坪,約合11550 平方公尺,由臺北總督府土木局營繕課近藤十郎設計興築。主體校舍規劃成「中」字型,充分表現出總督府中學校的特色;而主體建築紅樓,莊嚴宏偉,成為建中的精神象徵。

image

▲ 1936 年學校門口景觀

■ 學校課程

  1907年5月20日, 本校改立為「臺灣總督府中學校」,校長由當時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的本庄太一郎校長兼任。當時有教員24 人, 另設舍監、書記共5人,皆為專任。學校仿照日本本土學制,為五年學制中學。修習之課程有修身、國語(日語)、漢文、英語、歷史、地理、數學、博物、物理及化學、法制、經濟、圖畫、唱歌及體操等,成績考查及課程內容均依日本文部省的規定。

image

▲ 1936 年英文課堂作文學習

image

▲ 1939 年學生準備期中考試

■ 生活教育

  兒玉源太郎總督時期(1898 ~ 1906), 臺灣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仿照英國伊頓學院(Eton College),規劃本校全新學制。例如:每班人數不得超過30 人;所有學生居住於學生宿舍;重視實驗觀察課程;聘請富於社交及教育經驗之西洋婦女管理學生宿舍;指導學生西式生活起居禮儀,期使本校能擁有西洋式的教養與傳統日本武士遺風的教育目標。

image
image

▲ 1936 年校園內軍事活動

■ 学生活動

  本校強調學生均衡發展,尤重體育,常舉辦游泳、劍道、網球、棒球、運動會、柔道、相撲、登山等活動。但自1937 年起,本校軍事活動明顯增多,包含赴靖國神社參拜祈幅、參觀軍事基地、舉行防空演習、參加軍隊軍旗祭、實施實彈射擊比賽等,使本校校風,由原來的文武合一的教育,逐漸走向軍國主義道路。

image

▲ 1936 年劍道部互擊練習

 1945年 ~ 2011年
■ 教學概況

  本校秉持全人教育精神,營造自由開放的優質環境,培養卓越的博雅建中人。為兼顧特殊教育,本校設數理資優班、資源班、體育班、人文社會科學資優班和科學班。此外,本校開辦服務學習課程,培養關懷奉獻的精神;發展特色課程,推動第二外語,同時深化生命教育和生涯規劃課程。

image

▲ 日本友校師生入班交流觀摩

■ 紅樓風華

  紅樓為本校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採用圓拱、拱柱、拱窗和白灰色飾帶等元素,融合諸多西方建築風格,表現出「日本洋式風格」。1950年與1966 年歷經兩度大幅整修,但仍保存原有建築風格。1998 年, 臺北市政府鑒於紅樓的特殊歷史性,將之指定為市定古蹟,並於2005 年完成整建復舊工程。百餘年來,紅樓已成為本校最重要的精神象徵和珍貴歷史資產,在它的見證下,建中師生將繼續追求卓越,迎向未來。

image
▲ 2005 年修復後的紅樓外貌

 

■ 教師社群

  本校教師學養俱佳,教學認真。各學科設有教學研討會和各類學習社群,精進教學品質,並舉辦各項活動,如紅樓文學獎、英語話劇比賽、歷史週、地理奧林匹亞、數學優質營、自然科學展覽、數理能力競賽、小田園教育體驗學習、班級體育競賽。本校也致力於社會服務,如帶領人文社會班和信望愛社深入偏鄉服務。此外,自1995 年起,本校每年均出版「建中學報」, 展現教師的研究成果。1998 年,本校創立教師會,維護教師權益,營造溫馨的校園環境。

image

▲ 2011 年教師會我愛建中座談會

■ 校園生活

  建中學生動靜皆宜,文武兼備。1960 年代, 各類社團紛紛成立,定期舉辦各式活動和成果展演, 培養學生自治創新的精神。其中,樂旗隊屢獲得國際競賽大獎,享譽國內外;而黑衫軍更是國內外橄欖球賽的常勝軍,可謂叱吒風雲。近年校園民主化蔚起,學生與家長積極參與校務,班聯會和家長會皆選派代表參加校務會議和學校相關委員會,建立相互尊重的校園氛圍,有助於保障學生權利,提升教育品質。

image

▲ 建中橄欖球隊參加2015 年日本SANIX 世界青年杯橄欖球邀請賽

image

▲ 建中樂旗隊參加2018 年世界盃行進樂隊比賽,獲得冠軍殊榮

 2011 年迄今
■ 學習表現傑出

  本校教學向來正常,不標榜升學率,但歷年學生升學成績十分優秀,畢業校友超過12萬人,遍及海內外,在各行各業中表現傑出。此外,歷年學生參與國際性、全國性學術或才藝競賽,表現耀眼。迄2018年止,本校所榮獲的數理及地理「國際奧林匹亞」競賽獎牌,共計135 面金牌、108 面銀牌、32 面銅牌, 居全世界高中之冠。

image

▲ 2018 年本校學生參加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獲得一金一銀殊榮,載譽歸國。

■ 校舍修復興建

  本校校舍建築泰半落成於1960 年代後期至1980 年代初期,校區規劃與軟硬體設備更新一直是持續努力的重點工作。新教學大樓「夢紅樓」於2013 年落成啟用,位於象徵建中精神的「紅樓」東側,隔泉州街另與「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並列,以紅磚風格建築語彙,連結東西兩棟臺北市市定古蹟。在老舊建築物暫時無法更新的情形下,結構補強、外牆修繕等已初步完成,但為符應全球化時代的校務推動,校園空間的整體規劃仍積極進行。

image

▲ 2013 年落成啟用的夢紅樓外貌

■ 國際教育推行

  有鑒於國際交流頻繁,本校從2011 年起成立「學生使節團」,落實精進學習、奉獻服務的目標。2014 年起,本校參與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和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合辦的「國際學校獎」(International School Award, ISA)認證,順利通過相關課程實施成果的審查,取得國際認證。2015年,在德國外交部全球PASCH(Schools: Partners for theFuture)夥伴學校計畫的基礎上,進一步開設「德語」專班。學生必選修第二外語,包括日、德、法、西、拉丁文等;2019年起,配合十二年國教實施,將第二外語列為校訂必修。

image

▲ 2017德國GEG文理中學來訪

 前瞻未來
■ 校本課程發展

  十二年國教將課程規劃的權力大幅下放,本校於2011 年底已深刻體察此一改革趨勢,籌劃學校本位課程,成立教師專業發展社群,並獲得高瞻、優質化、領先、前瞻、行動學習、國際學校獎等多項計畫經費挹注,全面提升課程與教學品質,同時改善軟硬體設備,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做好充分準備。

■ 學校願景圖像

學校願景:成為大學格局的國際菁英高中。

教育目標:培育能多元實踐的博雅建中人。

學生圖像:讓建中人成為自由自信、多元卓越、思行合一、關懷社會、具國際觀的未來領袖人才。

■ 發展策略

  一、確立學校定位:繼續以資優生為教育對象,與國內外知名高中、大學合作,爭取相互交流或出國留學機會,成為培育國際菁英人才的搖籃。

  二、推動校舍更新:逐步拆除老舊校舍,改建為現代化的教室、實驗室、研討室、國際會議廳、展演廳、食堂、社團活動室與綠地等。

image

 

youtube

News 最新訊息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