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年度新生特質。
本校學制多元,設有專業群科、綜合高中、實用技能學程、棒球體育班及進修學校。以今年(103學年度)入學新生的特質來看,選擇專業群科的學生為性向已定,8成科別於第一次免試入學時即招生額滿,新生亦不受他校特色招生之影響,故未再辦理第二次免試入學;惟綜合高中、實用技能學程及進修學校均未能招生額滿,顯示12年國教免試入學的辦理,公立學校原有的優勢已逐漸消失,相較之下學校特色及表現將是未來招生宣導的重點。
以下就本年度之新生背景、基本能力及學習態度等三方面說明新生的特質:
1-1新生背景
本校錄取新生以專業群科為主,其中重機科、模具科、鑄造科及土木科因辦理產業特殊需求類科,低收入戶學生較多,土木科亦因此增額錄取,乃增設1班,顯示本年度該四科新生的家庭生活水平較其他科來得低。性別方面,全校男女比約為8.6比1,就各科來看,動力機械群重機科及汽車科均為男生,建築科則男女比例較為平均。
父母教育程度多在高中職以上,單親學生比例約近2成,學生多數符合申請助學貸款資格。
以新生的區域來源來看,新生多來自基北區之基隆、新北市、南港、松山及內湖地區,就學區內的入學生比例逐年提高,來自於臺北市之學生占64.9%,新北市占33.4%,基隆市占0.9%,其他縣市占0.8%,顯示多數學生已就近入學。
1-2基本能力
本校新生入學之會考成績多在B++至B之間,其中各科B+的學生佔大多數,入學錄取成績較高者多落在建築科、電機科、電子科及綜合高中,主要是學生已歷經國中階段之適性輔導,較能選擇與自我性向或興趣相符的科別就讀。
就會考學科成績來看,本校新生國文及社會表現較佳,數學及英文表現較為遜色,顯示未來在教學上均須針對學生入學程度的差異,進行拔尖、多元及扶弱特色課程計畫。
1-3學習態度
新生歷經新生訓練及在校學習近兩個月後,大部份新生均能專心上課,經與任課老師們溝通意見後,發現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仍有待加強,特別是在預習課程及參與課堂討論上,仍有進步的空間。歷年來學生都會等到第一次段考後才會調整學習方法及態度,相信本年度的新生亦會有此特質。
在生活常規方面,多數新生能適應學校之規定,專業群科新生違規事件較往年來得少,應該是這群新生已找到自己想就讀的科別,較能專注在課業的學生上,違反校規行為相對減少。
2.二、三年級學生特質並說明入學後選讀科/組情形
本校學制多元,專業群科、實用技能學程、棒球體育班及進修學校無選讀科/組之問題,僅綜合高中於二年級時有選讀科組之情況,以本學年(103學年度)二、三年級選讀科/組情形來看,男生約有2成上下會選讀學術學程,其餘約8成男生則選擇專門學程就讀;女生則約有6成上下會會選讀學術學程,其餘約4成女生則選擇專門學程就讀。在學生升學表現上近年平均約有34%升國立大學,總升學率約為92%。由此可知,學生入學後能力增值情形佳,但是在本校,除了升學及技能的專精之外,更期待藉由本課程的規劃落實人人增值的理念,在課程方面加入創意思考與未來人才發展的軟實力,期待加速菁英學生成長、提升落後學生之能力,並創造一般學生多元學習與發展的平台。本校二、三年級綜合高中學生選讀學程情形如表7所示。
表7 二、三年級綜合高中學生選讀學程情形
| 班級數 | 學生數 | |||||||||||
學程代號及名稱 | 計 | 一年級 | 二年級 | 三年級 | 計 | 一年級 | 二年級 | 三年級 | |||||
計 | 男 | 女 | 男 | 女 | 男 | 女 | 男 | 女 | |||||
001 總計 | 10 | 3 | 4 | 3 | 340 | 207 | 133 | 67 | 52 | 91 | 36 | 49 | 45 |
109 學術社會、學術自然 | 5 | 3 | 1 | 1 | 201 | 100 | 101 | 67 | 52 | 19 | 21 | 14 | 28 |
A09 機械 | 1 | - | 1 | - | 37 | 35 | 2 | - | - | 35 | 2 | - | - |
C19 電機電子 | 2 | - | 1 | 1 | 28 | 26 | 2 | - | - | 14 | 2 | 12 | 0 |
E07 土木建築技術 | 2 | - | 1 | 1 | 74 | 46 | 28 | - | - | 23 | 11 | 23 | 17 |
3.現有學生與校本課程發展之相關性
本校自100學年度開始,一半以上入學學生透過免試、申請方式入學,學生能力大多在中等程度,就學區內的入學生比例逐年提高,來自於臺北市之學生占64.9%,新北市占33.4%,基隆市占0.9%,其他縣市占0.8%。
根據102學年度新生入學程度分析,學生多為中後段程度學生,且班級內學生程度差距有擴大的現象,因此在課程設計上須同時具備拔尖(前15%學生)、多元(中間70%學生)及扶弱(後15%學生)的功能,以應學生個別差異之所需。以下分別就學生起點行為之規畫及差異化教學之規劃作一說明:
3-1提升學生起點行為之規劃
為提供入學新生於各領域學習較為弱勢的需求,本校將申請「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辦理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學習扶助方案補助要點」,針對學習成就低落情形的孩子,安排補救教學,孩子們無需付費。其對象主要為以下3類:
(1)國民中學教育會考成績中,國文、英文、數學任一科列為「待加強」。
(2)任一次學業成績定期考查之學科成績不及格,且在同一年級中為後25%。
(3)前一學期學科成績不及格,且在同一年級中為後25%。
本校亦將利用學期中的學科競試,針對一年級的新生的競試成績,提供學生補救教學的機會,由導師輔導學習情形較為落後的學生參加補救教學,同學也鼓勵學習情形較佳的學生參加增廣教學,並配合教師專業社群的組成,以教師團隊的力量對學生進行拔尖扶弱的教學研討,以幫助學生達到適性學習的目的。
本校申請本計畫,更是針對全校學生在不同的學習起點行為進行檢視,利用各子計畫之辦理項目,提供拔尖、多元及扶弱的課程,以實現學校願景,造就每個孩子全是贏家的未來。
3-2差異化教學之規劃
校本課程為提供孩子們差異化教學,除了專業群科實習課程之分組教學外,綜合高中亦採學程分組教學。在學生於學習上若有表現優異或落後的情形,則利用學生學習預警系統,於每次定期測驗後,由系統將學習表現優異(前15%)學生及學習弱勢(後15%)學生轉知任課教師及導師,再配合教師專業社群及行政團隊的合作,開設增廣教學及補救教學課後輔導課程,讓單一領域學習表現優異及學習弱勢學生利用增廣教學及補救教學的機會。導師則以班為單位,每兩個月召集班級教師社群,討論學生學習情形,並利用週五放學後時間,由導師針對各領域學習表現優異及學習弱勢學生之學習情形加以輔導,並鼓勵學生學習,讓個別差異學生的學習得以有不同之發展。
本計畫亦進行跨領域課程規劃及開設,使教師專業社群能有跨領域對話之選修課程開設,再由行政單位針對學生進行跨領域選修課程之說明及課程安排,以提供學生跨領域技能養成課程(如102學年度電子科、汽車科及模具科教師跨領域專業社群所合作推動之專題製作課程)、專一領或技能養成課程 (如102學年度模具科教師利用假日開設電腦繪圖課程供模具科及汽車科學生修習、電機科學生利用假日至汽車科學習「機器腳踏車修護」課程等)、科普、英語學習及國際交流活動(如102學年度辦理的美國UVU大學技能學習、德國西門子技能學習課程)等,鼓勵教學專業社群選派教師參與相關活動,帶動學生多元學習氛圍。
近年來本校各科學生因應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實施部定必修專題製作課程,各科均於三年級開設3〜6學分專題學分,以提供個別差異的學生發展專題製作,表現優異的學生於近兩年參加全國專題製作競賽均獲得第二名殊榮,參加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亦榮獲銀牌獎,學生表現相當優異。此外,也藉由高瞻計畫的辦理,增進具有新興科技專才學生的學習發展,以102學年度參與高瞻計畫第二期的情形來看,成果相當優異,表8為學生近兩年來由師長指導專題製作並參加全國小論文競賽得獎情形。
表8 近2年來學生參加小論文比賽獲獎情形一覽表
競賽 年度-梯次 | 學生 科別 | 題目 | 獲獎 |
101-0331 | 鑄造科 | 柿柿如意玻璃盤製作 | 特優 |
101-0331 | 土木科 | 臺北汽機車空氣汙染 | 特優 |
101-0331 | 機械科 | 常用切削劑對機械加工中對材料表面硬度影響之探討 | 特優 |
101-0331 | 鑄造科 | SK2碳素工具鋼調質熱處理對材料組織與硬度之影響 | 優等 |
101-0331 | 鑄造科 | 硬化劑對波麗樹脂模型(仿琉璃)的影響程度 | 優等 |
101-0331 | 冷凍科 | 太陽能淺論 | 優等 |
101-1105 | 汽車科 | 動態車輛雨刷噴水器 | 特優 |
101-1105 | 模具科 | Electronic Music-台灣的音樂未來 | 特優 |
101-1105 | 冷凍科 | 防熱有妙招-汽車免怠速之空調研究探討 | 優等 |
101-1105 | 電機科 | 網頁設計基本教學 | 優等 |
101-1105 | 建築科 | 台塑六輕周圍環境維護之探討 | 優等 |
101-1105 | 建築科 | 中國七大奇觀-懸空寺之淺論 | 優等 |
101-1105 | 電機科 | 自動化多功能園藝監控系統 | 優等 |
101-1105 | 模具科 | 運動品牌背景與行銷策略探討-以Nike為例 | 優等 |
101-1105 | 電機科 | 自動分料裝配系統設計 | 優等 |
102-0331 | 電機科 | 熱泵利用 | 甲等 |
102-0331 | 電機科 | 自動化光機電整合系統 | 甲等 |
101-1105 | 機械科 | 活塞效應產生之風力回收可行性之研析 | 甲等 |
101-1105 | 鑄造科 | 淬火液與回火溫度對中碳鋼調質處理的影響 | 甲等 |
101-1105 | 鑄造科 | 水玻璃的除濕效果 | 甲等 |
101-1105 | 鑄造科 | 便利商店7-11和全家的行銷手法 | 甲等 |
101-1105 | 鑄造科 | 流路系統對複雜模型之影響 | 甲等 |
101-1105 | 冷凍科 | 電風扇之研析 | 甲等 |
101-1105 | 土木科 | 綠建築的屋頂綠化 | 甲等 |
101-1105 | 土木科 | 基隆河員山子分洪工程 | 甲等 |
103-0331 | 建築科 | 沒有彩虹的彩虹橋 | 特優 |
103-0331 | 建築科 | 公共服務時數卡實施情況之淺談 | 特優 |
103-0331 | 建築科 | 淺論汐科火車站-鐵路捷運化 | 特優 |
103-0331 | 建築科 | 環保建築-會呼吸的清水模 | 特優 |
103-0331 | 汽車科 | 先進車輛節能照明系統 | 特優 |
103-0331 | 鑄造科 | 石膏的燒結與衝擊值比較 | 特優 |
103-0331 | 建築科 | 南港高工無障礙空間的探討 | 優等 |
103-0331 | 鑄造科 | A291鎂鋁合金之晶粒探討 | 優等 |
103-0331 | 鑄造科 | 粉燒琉璃回收再製作 | 優等 |
103-0331 | 電子科 | WEB-MVC架構 | 優等 |
103-0331 | 鑄造科 | 仿玉石的製作與測試 | 甲等 |
103-0331 | 鑄造科 | 鏡面噴砂燈箱製作 | 甲等 |
103-0331 | 建築科 | 基督教對西洋建築的影響 | 甲等 |
103-0331 | 建築科 | 淺談臺北車站標示方法改善-與東京車站比較 | 甲等 |
103-0331 | 冷凍科 | 熱泵系統的效率與應用 | 甲等 |
103-0331 | 冷凍科 | 淺談冷媒 | 甲等 |
師長們亦會鼓勵學生跨科技術交流,協調統合指導教師進行學生創意專題之規劃,參與多元智能競賽,近2年學生獲獎情形詳如表9所示。
表9 近2年學生參加國內外比賽獲獎情形一覽表
競賽 年度 | 參賽項目 | 名稱及組類別/科 | 獲獎 |
101 | 臺北市教育局中小學班級網頁比賽 | 機械科 | 入選 |
101 |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讀書心寫作比賽 | 1011130梯次 | 優等獎兩名 甲等獎一名 |
101 | 臺北市101年度高職學生優良書籍心得寫作競賽」 | 小說類/綜高 散文類/建築科 傳記新詩類/綜高 | 第一名 第三名 佳作獎 |
102 | 臺北市中等學校學生科學研究獎助計畫 | 傳統中國醫學『切診』脈象模擬與分析-以弦脈、滑脈、緊脈、動脈為例/電子科 | 三等獎 |
102 | 2013年烏克蘭國際發明展 | 「車輛之照明系統」發明作品/汽車科
| 銀牌獎 |
102 | 2013波蘭國際發明展 | 「能防止筆尖碰毀、斷水的筆具」發明作品 | 金牌獎 |
103 | 2014年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展 | 「具自動分類壓縮之資源回收裝置」發明作品/電子科模具科 | 銀牌獎 |
103 | 2014年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展 | 「七段顯示器顯示頭燈系統」發明作品/汽車科 | 銀牌獎 |
在技能表現方面,教師指導學生參加國際技能競賽連續4年均有得獎,如表10所示。此外學生亦連續4年參加全國技能競賽之獲得獎牌數名列全國前三名之佳續,如表11所示。103年更有3位選手成為國際競賽國手。
表10 連續4年學生參加國際技能競賽獲獎情形
競賽 年度 | 國際技能競賽 | 職類/科 | 獲獎 |
98 | 2009加拿大-第40屆 | 集體創作/模具科電子科 | 銅牌 |
98 | 2009加拿大-第40屆 | 冷凍空調/冷凍空調科 | 銅牌 |
100 | 2011英國-第41屆 | 模具/模具科 | 銅牌 |
102 | 2013德國-第42屆 | 冷凍空調/冷凍空調科 | 銅牌 |
表11 連續4年學生參加技能競賽得獎情形一覽表
競賽 年度 | 全國賽 | 工科賽 | 備註 |
99 | 1金4銀1銅3優勝 | 14金手9優勝 | 全國40屆 |
100 | 1金1銀6銅6優勝 | 12金手11優勝 | 全國41屆 |
101 | 1金1銀6銅4優勝 | 11金手9優勝 | 全國42屆 |
102 | 1金3銀2銅5優勝 | 10金手10優勝 | 全國43屆 |
103 | 2金4銀5銅5優勝 | 尚未競賽 | 全國44屆 |
綜上所述,學生在南港高工校學習三年之後,學識與技能兼具,不論其將來選擇升學或就業,皆能學以致用。此次,藉由課程與教學領先計畫的提出,結合臺北市推動12年國教K-12六項核心能力培養的目標,將進一步深化學生之專業能力,強化學生合作解決問題能力、獨立思考創造能力、統整驗證並應用所學能力、報告寫作、報告以及資訊科技應用之能力等五大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