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名稱與內涵
(一)在提升技能素養方面
1.於課後或假日開設電腦繪圖班、金工班、機器腳踏車修護班、推高機操作檢定班等。
2.將問題導向式學習(PBL)融入一般科目領域及相關專業及實習科目,以加強學生在學科知能的啟發。
3.配合實習課程之實施,辦理各群業師至校授課及學生校實習課程。每學年辦理企業及廠家參訪活動。
(二)在推動技藝服務方面
1.於課後或假日開辦技藝服務性活動,教導學生如何應用習得之技能服務社會。
2.組織課後社團,長期對有意下鄉服務同學的技藝能力與處理事務的才藝、體能、品德以及生活習慣加以鍛鍊。
3.配合實習課程之實施,辦理各群業師至校授課,教導學生技能實務。
(三)在擴大國際視野方面
1.鼓勵學生外語學習,開設課後或假日德文、日文及英文加強班及讀書會。
2.辦理學生海外技能學習課程(如日本川崎重工海外技能學習、美國機械及土木技能學習等)及增設國際交流學分。
二、教學設計與教材發展
(一)教學設計:規劃多元試探及潛力發展課程,培育及啟發學生多元能力,以進行跨領域之學習,並由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對學生學習成效進行多元評量。
(二)教材發展:鼓勵教師自編教材及教案,或利用市面之現有(如英文初檢書籍)。
三、教學方法
1.探究教學法:藉由強調學生參與過程,經思考以獲得知能,學生須動手設計具體將構思具象化,因此是一種發現式探究、實驗式探討,以學生本身觀察和經驗為基礎建構出概念,非僅由教師介紹而得。。
2.技能實作取向之教學法:目的在養成對於技能、經驗的學習達到正確或純熟的反應與結果,強固聯念將一些重要的教材及經驗,經過認知作用,成為知識,形成心理的聯念,成為學生繼續學習的基礎,並反覆練習以能夠保持並加以應用。。
3.合作取向的教學方法:有系統、有結構的依學生能力、性別等因素,將學生分配到一個「異質小組」中,教師經由各種途徑鼓勵小組成員間彼此協助、相互支持、共同合作,以提高個人的學習成效,並同時達成團體目標。
四、學習評量
(一)多元評量工具
依據學生於上課之觀察、口試、筆試、實作與檔案等評量,教師並按單元內容和性質,針對學生的作業、演示、技能學習或海外見習心得報告、實際操作、作品和其他表現,相互配合使用。
(二)評量工具與課程目標的關係
本計畫在執行教學評量時均重視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並考量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先備知能,以建立學生學習興趣與信心,並於提供專精課程時,更側重學生潛力的激發,以達教學目標。
(三)評量工具與教學設計
本計畫於實施教學評量後,其結果將妥為運用,除作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教學改進及輔導學生學習外,並作為學校改進課程之參考依據。